防伪需求有多大,区块链潜力就多大
我们常听说区块链就像当年的网络一样,会颠覆各行业的既有规则。但是,却很少人说得清楚区块链是怎么个颠覆法。另外,我们也很少听过哪些产业「不会」被区块链颠覆。为什么
区块链不是万灵丹(silver bullet),肯定有其局限性。今天这篇文章讨论区块链为何有潜力,有多少潜力、极限在哪。
2008 年比特币(Bitcoin)被提出来之后,大家才逐渐从比特币这套系统里,归纳出区块链(blockchain)这个概念。
所以,说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其实是从善如流的说法。毕竟,这才符合先有技术,再将技术拿来应用的惯性思维。但实际的发展顺序,是颠倒过来的。
那么区块链这个概念,在比特币系统里扮演什么角色呢
抽象的说法是信任(trust),具体的说法是防伪技术(tamper proof)。
这就像是人民币钞票必须仰赖浮水印、雷射技术,确保每张钞票都有政府的背书一样,而不是自己伪造的假钞。同样道理,比特币也必须有它独特的防伪技术,这套技术就叫区块链。
两种防伪技术最大的差异,是浮水印这类技术只适用于特定的实体资产(例如钞票),但是我们就很难在精品皮包上盖浮水印。相对之下,区块链这套防伪技术的用途就比较广泛。几乎任何数字资产都可以透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防伪功能。
接下来,我们就将区块链视为数字资产的防伪技术,来重新检视为什么银行会这么关心或担心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冲击。
银行存款不是数字现金
现金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背后有政府担保。但是当你把现金存到银行户头,化成存折内页的一串余额之后,这串余额的价值就是改由银行担保了。举例来说,如果银行的系统出错,你的存款余额可能就因此多了或少了好几十万。
在多数情况下,现金和银行存款代表的意义几乎相同的,只有实体和数字形式的差别。
但是,毕竟存款的担保方并非政府而是银行。因此,存款并不等同于数字形式的现金,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异。
例如存款帐户是实名制,但是钞票是匿名制,钞票上面并不会写名字。因此,毒贩都喜欢用现金交易,贪污的赃款也都会换成现金藏在自己家裡。这就是利用现金与存款的不同,所想出来的办法。
再进一步,既然存款帐户必须实名认证,银行就可以借此控管谁能使用存款,而谁不行。例如诈骗集团或恐怖组织,就会被银行拒于门外。
总而言之,存款并不等同于数字现金。现金人人可以使用,但存款则有资格限制。例如无身份人口,他们都可以使用现金,但是却无法到银行开户。
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再重新看中本聪提出的比特币论文,就能理解为什么中本聪会说比特币是一套「电子现金系统(electronic cash system)」。因为比特币就像现金一样,人人都可以使用且匿名制。
因此,比特币这套系统等同于发明了另一套不需要银行的数字现金。但是,之前我们也讨论过比特币有很多自身问题有待解决,例如价格不稳定、转帐速度太慢、交易纪录没有隐私。所以,在 2015 年之前,并没有多少银行关注比特币,因为它和银行关心的法定货币有明显差异。
一直到后来,大家逐渐发现比特币这套数字现金系统的背后,是仰赖区块链技术来达成数字资产的防伪。这时候比特币、区块链才正式进到银行的视线之内。
多数银行在2015 年才开始研究区块链
因为银行大部分的业务,都是源自于用户的存款,而银行就是替用户保管数字资产的机构。但是现在银行为用户担保数字资产价值的功能,可能会被区块链这套防伪技术替代。这么具颠覆性的技术,银行当然不得不关心。
不过,银行绝不可能自废武功,全面采用区块链。
保守的银行是对这些科技发展充耳不闻,大胆的银行则是开始评估比特币背后的防伪技术─ 区块链,是否能与既有的银行业务结合。
接下来,我们再看区块链如何应用在其他领域。
防伪技术的其它应用
实体资产的防伪是从人类第一次进行分工协作时,就开始发展的技术。例如古时候可能是在借据上面签名,以证明是本人立下的承诺。
数字资产的防伪,是电脑、网络普及之后,全球才开始面临的新问题。即便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早就充满各种数字产品、资讯,但是把视角拉远从数十年、数百年的跨度来看,我们仍然在从实体世界跨到数字世界的早期阶段。
现在有很多的法规、业界惯例是只承认实体文件的有效性,但电子文件却没有同等地位。
举例来说,国际贸易的报关文件,绝大多数还是采取纸本传递。因为只有纸本可以透过盖章、盖钢印或签名的方式来确定这是正本,电子文件因为无法使用这些传统的防伪技术,就难以判断文件的真伪。
根据相关报道:
传统国际贸易流程为满足海运、融资等多种需求,高度仰赖纸本文件传递及核实,每一笔交易都需要各贸易参与方花费大量人力及时间完成,纸本文件亦有遗失及被伪造的风险。
纸本文件的传递通常不是跟着货物一起运送,而是另外寄送。两者有时间差,就会导致货物被卡在港口,不能紧接着后续的运送流程。本质上这就是纸本、电子文件所造成的差异,而用区块链赋予电子文件正本的效力,就能加速整体的作业流程。
这里我们稍微暂停一下。
既然区块链提供的是防伪功能,适用的情境就是一个复杂的协作体系。例如钱会在不同人手上流转,报关文件会也经手许多人,所以这些资产是否能让第三方轻易的判断真伪性就很重要。
简单来说,防伪技术是在复杂社会中,彼此协作的信任基础。
但是,在区块链这套概念问世之前,最普遍的数字资产防伪方法,就是信任锁定在自家系统内的资料,例如政府机关内的电子公文系统。
我认为这种将内容锁定在自家系统的方法,只是科技发展的过渡阶段。随着越来越多人将工作数字化,在数字世界中的复杂协作,不可能永远仰赖封闭系统内的权限控管,来确保内容正确性。
而区块链技术正好填补这个空缺,能在不牺牲数字资产流动性的情况下,又能让第三方轻易的判断数字资产的真伪,甚至溯源。
理解到这里,现在我们就可以回头看看哪些情境适合使用区块链,哪些不适合。
之前我们讨论过 Matters 内容平台、KODAKOne 图片版权管理平台以及 MUZEUM 创意产业授权计划,分别是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文章、图片、音乐的防伪。他们共同描绘出的应用情境,也都是需要多人相互协作的场景。
例如Matters 是希望成为内容领域的Github,原始文章可以轻易的授权第三方使用,而不是用偷的或得大费周章签正式的纸本合约。不过,区块链仍然无法解决内容盗用的问题,只是让授权的门槛降低了而已。
换句话说,未来你可以轻易地知道某篇文章是否有经过正式授权,但是仍然无法禁止非法盗用。
反过来看,我们就能思考区块链的极限在哪。
区块链的极限
区块链主要的价值是数字资产的防伪技术。最近有非常多企业用区块链来确保蔬果的新鲜,甚至用区块链来养鸡。区块链或许能确保物流纪录是正确的,但完全无法确保物品本身是否新鲜。
另外,刚刚说防伪技术是多方复杂协作的信任基础。如果将区块链应用在太单纯的情境,就是杀鸡用牛刀了。
最后,区块链也无法解决人性的问题。例如假钞和真钞当然完全不同,没人想收到假钞。但是,如果哪一天我们透过区块链可以迅速知道某部电影没有获得正版授权,你会立马删掉不看吗可能很多人并不介意看盗版电影。
总结来说,区块链不是万灵丹。太简单的应用情境不需要区块链,实体物品区块链管不着,最后区块链也无法扭转人性。
声明: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 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