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发展除了技术问题有待突破外,真正让发展受限的是治理问题。

治理指的是系统内的参与者,共同制定并用来保护资产拥有者与参与者权益的市场规范。而现行的开放式公有链,正是由于治理不足,导致发展失衡,稳定性受质疑。像是两大公有链,比特币和以太坊,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分别发生重大硬分叉事件,凸显出长时间以来,参与者之间的利益或理念冲突无法解决,最后以没有共识做为唯一共识收场。

而这样的收场,并不代表冲突结束。若无法发展出有效的治理工具,新冲突无法解决,共识无法达成,投机者有机可乘,整个社群就得不定期经历这样的大变动,最后获利的可能是将区块链视为炒作工具的投机者,而不是希望区块链长久运作的参与者。

什么是硬分叉(hard fork)

区块链是世界电脑的作业系统,相同版本的作业系统共用一条资料链,一旦作业系统版本出现分歧,资料链会复制两份,自此两台世界电脑各自维护自己的资料链。

区块链的治理僵化问题

如果把公有链看成一个平台,平台参与者可以分成三大社群,开发者社群、使用者社群、资源提供社群。除了社群内有利益冲突,社群之间的利益冲突更为明显。现行公有链的设计,要求所有参与者遵循一致的协定,当不同的个体在协定异动时因为理念不同或利益不一致,就会反对协定异动。举例来说,以太坊社群在讨论是否要将被偷走的以太币强制取回,而产生理念分歧,导致硬分叉;再举此次比特币重点升级功能,隔离见证(SegWit)机制,允许链下交易在链上批次结算,从使用者社群来看,这可以减低区块链负载,增加交易速度,但从资源提供社群的角度,这种作法会让他们收不到链下交易的手续费。

原本预期立场分歧会被网络外部性(俗称西瓜偎大边效应)消弭,也就是当其中一方占大多数比例,另一方就会妥协,但是从这两次分裂的经验来看,即便社群共识达到九成,强迫全网升级的结果还是可能造成分裂,而当分裂可以让投机者趁机牟利时,更会加深分裂的动机。

如果从投资「币」的角度思考分裂问题,可以单纯看成上市公司分拆成两家新公司,股东则同时拥有新旧股票。但是从商业应用的角度来看,如果公有链上记载的是供应链资讯、土地权状等涉及实体权利义务的资讯,再加上因为分裂发生资料不一致的情况,或是导致资产所有权被窃取(例如分裂产生的重播攻击(Replay attack),攻击者可从版本-1截取交易签章后,在版本-2重新发送,欺骗认证机制。),其问题将从虚拟世界扩大到现实社会中。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区块链的另一个极端,封闭式联盟链,是一个很直觉的选择,但联盟链同样面临治理问题。联盟链参与者试图在联盟链部署运作前,对利益分配先达成共识,我们不确定这样做是否可以保证联盟链未来不会分裂,但从区块链联盟R3的经验,我们看到的是参与者在筹组过程就开始分裂了。

越多的参与者,才能够让区块链这个平台产生越大​​的价值,反之分裂则会降低区块链的价值,如此看来,无论是公有链或是联盟链,皆因为要求参与者只能接受一份共识,面临相同的治理僵化问题,而需要更弹性的治理作为。除了开放与封闭的治理模式外,区块链治理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我们从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得到启发。

互联网的半开放式治理架构

互联网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架构,其中网域名称系统(Domain Name System, DNS)是支撑互联网运作非常重要的网络服务,如果没有它,互联网将不是现在这个样貌,甚至说互联网因此无法发展也不为过。DNS管理的是网络服务的「地址」,当你开始提供网络服务,你需要告诉使用者到哪里可以找到你。你可以把DNS看成是一台不依赖区块链运作的世界电脑,相较于比特币约有10,000个节点,以太坊约有23,000个节点,DNS目前拥有约46,000个来自222个国家的节点,并且全天候运作以服务那「唯一」的互联网。DNS这台世界电脑四十年来没有分过家,依赖的是一套半开放式的治理架构。

网域名称系统,是一台不依赖区块链运作的世界电脑。

如果我们把治理机制分成开放性的市场机制与封闭性的审查机制,DNS网域名称管理则兼具开放与封闭的性质。首先,这个「地址」是具有独占性质的,当有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个地址都有兴趣,我们希望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机制,让各方有相同的机会取得地址,例如谁先买下拥有权就归谁。但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有些「地址」应该有专属权,不应该被不相关的人随便占有,例如gov.tw应该归属台湾政府单位管理,不应该有任何人可以买下它。

DNS节点架设也兼具开放与封闭性质,例如,最上层的DNS节点称作根域名伺服器,根域名伺服器是整个DNS运作的核心,例如台湾拥有.tw的纪录就放在这里,若故障或纪录被窜改,会对整个互联网带来很大冲击。我们一方面希望根域名伺服器越多越好,可以增加网络可用性,另一方面则希望加强管理,防止有心人士窜改纪录。根域名伺服器目前有504台伺服器,交由12个单位分治,包括学术单位、私人公司、美国军方单位与非营利组织,分治单位可根据各自的属性与目标不同,采取较开放或较封闭的节点管理政策。举例来说,美国太空总署旗下只有12台根伺服器,有11台在美国本土,而以维护互联网安全稳定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ICANN,旗下则有157台根伺服器,分布在世界各地。理想上所有根域名伺服器的资料都应该要一致,如此我们才能达到「One World, One Internet」的理想。

半开放式区块链

从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模式,可以看到除了开放公有链与封闭联盟链之外的可能性。开放的公有链存在治理问题,当争端发生时缺乏适当的介入机制,最后可能走上如比特币、以太坊分裂的情况;封闭的联盟链存在发展的局限性,当联盟链上的主体数量增加,越不容易用同一份契约作为互信基础,例如R3筹组过程中调整了原先承诺的条件,造成部分成员离开。因此半开放式区块链是更好的选择,除了更贴近实务运作,也可以为业务的发展与治理带来的好处。

要建立一套如互联网一样,跨国家地区运作的区块链,涉及到各国法规遵循、各地商业习惯客制化与各种参与者间的利益协调,如果要求所有利害关系人必须接受同一份共识,才能在链上协作,最后可能都会走上分裂的结果。

我们并不担心分裂,而是分裂后带来的不确定性。

商业活动需要建立在稳定的基础设施之上,才得以健全发展,尤其区块链是以提供信任机器为号召的基础设施,理应提供一个可长久运作且可信赖的运算环境。区块链在经历两次重大分裂事件后,要广泛吸引商业组织使用,获得政府单位支持,进而让使用者放心,我认为其治理才正要起步。